老虎离开不复归来,村民却惦记难忘,是呀,老虎行孝胜过儿子,怎能忘记,因而集资兴建了一座义虎祠。义虎,何止是义虎,何尝不是讲诚信、有礼仪的老虎?老虎吃人没有作恶之心,只是本能所需。一旦县宰点明错处,立即认错,而且承诺悔改,绝不懈怠,直到为老太太养老送终。虽然不能抬棺尽孝,坟茔垒高,还要去哭丧祭奠,真是礼数周全。这不得不感叹蒲松龄真乃大手笔,老虎身上大化了道义、诚信和礼仪,这才是文化,文而化之呀!
《黔之驴》里的智虎
行文至此,忽然想起古人推崇的五德:仁义礼智信。从冯梦龙和蒲松龄笔下的老虎,比照这五德仅仅差一个字了:智。老虎是智者还是愚者?某一日闲聊,我刚张嘴马上有人应答:愚者。问之为何如此果断判定老虎愚蠢?回答是反诘句:难道你不知道《狐假虎威》?我哑然。倒是知道狐假虎威,就是没有把这故事当作尺度去丈量老虎的智力。
是呀,在小学课本上就出现过《狐假虎威》的故事。故事出自《战国策》,楚宣王主政时楚国最强盛,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,他大惑不解。大臣江乙便讲了这个故事,听罢楚宣王豁然醒悟。原文是:“子无敢食我也!天帝使我长百兽,今子食我,是逆天帝之命也。”狐狸害怕老虎不信,就带着它去见百兽。果真大小动物个个都像兔子一样仓皇开溜。老虎不以为百兽怕它,还真当成是怕狐狸。
是呀,大老虎竟被小狐狸玩弄了一把,还能说老虎聪明?绝对不能。我正要按照朋友的思维,将老虎和愚蠢捆绑在一起,突然耳边传来遥远的声音。细听似乎是唐朝的“录音”,而且播放者是大名鼎鼎的柳宗元。那是驴子的叫声,叫得歇斯底里,有点吓人。别看当下好多人都在吃驴肉火烧,服驴皮阿胶,真要听见驴子吼叫非吓跑不可。为何?没有经见过呗!柳宗元所在的唐朝再发达也不会有录音机,他是用笔墨纸砚写照了实况,名为《黔之驴》。《黔之驴》与《狐假虎威》正好相反,似乎是要给遭到贬损的老虎正名。柳宗元从容走笔,一步一步展示老虎的智慧。第一步写道:“黔无驴,有好事者船载以入。至则无可用,放之山下。虎见之,庞然大物也,以为神,蔽林间窥之。稍出近之,慭慭然,莫相知。”来了个从没见过的庞然大物,老虎以为是神,小心翼翼地挨近。第二步更有趣,“驴一鸣,虎大骇,远遁;以为且噬己也,甚恐”。驴一声高叫,老虎以为要吃它,吓得跑出好远。森林之王吓成这般样子,实在可笑。可笑归可笑,不过老虎并未吓破胆,一走了之。这就进入柳宗元笔下的第三步,老虎“往来视之,觉无异能者;益习其声,又近出前后,终不敢搏”。觉得这庞然大物无能,却没有轻易冒犯。是呀,祖祖辈辈都是食它者,没有它食者,丢掉自个的性命是小,毁掉先祖威名是大。可不搏这大家伙又不甘心,这就进入第四步,“稍近,益狎,荡倚冲冒。驴不胜怒,蹄之。”稍微接近,轻佻撩逗,看看老虎多有心计。驴子大发雷霆之怒,不过就是跃动后蹄来踢老虎。老虎暗自欣喜,庞然大物就这般本事。第五步就简单了,老虎“断其喉,尽其肉”,打着饱嗝走了。
聪明,实在聪明,老虎乃大智者也。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,我再举一例。据说老虎一胎若是产下三个儿女,内中必有一个最为厉害的彪。彪之厉害不在别处,竟然要趁母虎不在吃掉同胞兄弟姐妹。母虎只好严防死守,不让彪的野心得逞。要是涉深水过河,小虎无法渡过,需要母虎背过去,可是一次只能背一只,如何背?这可真是个难题。对我来说是难题,对老虎未必是。只见母虎先把彪背过河去,放在对岸。返回来背着一只小虎过去,放下,再把那只彪背过来。放下后,将另只小虎背过河,再返回来背彪。彪就是再厉害,面对母虎的严密防范也无可奈何。聪明,老虎真是聪明过人。
那么,《狐假虎威》中的老虎如何解释?智者千虑终有一失。哪有如此绝对的判断,过年了,逗你一笑,也凑全了老虎身上的仁义礼智信。
虎符与王权
即使老虎身上不携带仁义礼智信的基因,也难动摇其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。东汉应劭辑录的《风俗通义》指出:“虎者阳物,百兽之长,能执搏挫锐,噬食鬼魅。”老虎何其勇武,何其威风也!为此,国人才视之为神兽、瑞兽,赋予其美好的人格。梁启超甚至将伏羲视为老虎的化身,寄之以身,托之以命。如果能够敬若神灵,祷之拜之,便可百邪不侵。所以,很早以前老虎就与王权联系在一起了。如果这种说法虚空得不无猜测之嫌,那么,可以请出虎符作证。虎符,是兵符、军符,是古代帝王掌握兵权,调发军队的信物。一般用铜制作,分为左右两半,有子母扣可以相合。右符留存中央,左符赐予将领。帝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,必须携带右符,验合无误,将领才能出征。战国、秦、汉时期,几乎各国通用。称作虎符,缘于兵符就是老虎造型。尧舜之后,自夏代灭亡起,王权交替多是暴力厮杀。厮杀的主力就是军队,调动军队须使用虎符,足见老虎就是皇权的象征。
有没有事例?有,窃符救赵就是证明。战国时期,强秦东征,旨在吞并各国。大军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,赵国危在旦夕。赵王向魏国求救,魏王惧怕秦国,不敢去救。可要不救,唇亡齿寒,魏国也岌岌可危。危急关头,信陵君魏无忌唆使魏王姬妾如姬窃得虎符,调动军队,解救了赵国,也缓解了魏国的危机。看看虎符的作用有多大?改变了历史啊!
老虎不仅在兵符上大显神威,周天子还嫌神威不够,为将士的头盔、兵器,全都雕饰虎纹。这还不够,将军若是作战宿营,帐篷要称虎帐。至于皇家议论军机大事的地方,不称宫,不称殿,而叫白虎堂。白虎,据说在老虎中最为骁勇,最为珍贵,才将此名赐予军机处。《水浒传》里林冲误入白虎堂,就是为奸人诱惑,携带兵器去了不该去的军事重地。
用白虎命名的不只是白虎堂,还有白虎观。汉朝的白虎观,设在未央宫中,主要讲经论道。唐朝张九龄留下这样的诗句:“论经白虎殿,献赋甘泉宫。”东汉建初四年(79),汉章帝在白虎观召集博士、儒生陈述己见,进行学术思想大讨论。讨论结束,他亲自裁决经义奏议,记录成文《白虎通德论》。之后又命班固撰写成书,名为《白虎通义》,又称《白虎通》。在战场上威名赫赫的老虎,芳名居然与典籍共存,千古流传。
武松打虎与李逵杀虎